1月30日訊 國務院即將出臺一份旨在進一步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文件。該文件將為鋼鐵、有色金屬、煤化工等幾個主要行業,劃出淘汰落后產能的具體規模和時間表。 據悉,這份名為《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指導意見》(下簡稱《意見》)的文件由工信部牽頭擬定,具體的政策措施由國務院12個相關部委共同制定,并在1月2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獲得通過。 相關官員說,《意見》將會根據行業特點確定兩到三年內需要淘汰的任務總量,然后具體分解到地方。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的完成情況將與地方政府的績效掛鉤。 “對于不能按期完成淘汰任務的地方,國土資源部將停止該區域的新增土地使用,環保部將停止對于該區域的項目環評,國家發改委也應停止對新項目的核準和審批。”上述官員稱。 此外,按照設想,國務院還將成立一個高于部委級別的“淘汰落后產能工作推進小組”,以更好地協調推進相關政策的落實。據悉,該小組的成員將由國務院12個相關部委的一把手擔任。 據悉,1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再次專門對淘汰落后產能進行了部署。此次會議討論的重點行業是:電力、煤炭、焦炭、鐵合金、電石、鋼鐵、有色金屬、建材、輕工、紡織等10個行業。
在一個經濟系統中,每天有無數的決策,如果這些決策彼此應合,我們認為出現了高度的有序現象。至于是不是出現了經濟增長,都不是一個重要的事情。經濟學最終要研究的是系統中的決策耦合。如果不能理解這一經濟學的基本議題,就會出現政府親自操刀上陣,參與生產決策,“淘汰落后產能”的咄咄怪事。生產者決策的每一個環節都受著同行以及前后環節的約束,后者一般地,受著下游的“消費者”和上游的生產者約束。如果真出現了系統的產能過剩,以至于需要動用國家的力量予以干預,這意味著整個經濟系統的失靈。這種系統的產能過剩,我們需要追溯的是,當初生產者為什么系統地沒有收到約束?干預不計后果地擴大產能?如果說單個企業出現決策失誤,為什么整個行業都集體瘋狂?這其中一定有一種現象,即誤導性激勵機制和無效的約束機制存在。從“領導小組”列出的十大行業來看,排在前面的幾個電力、煤炭、鐵合金、鋼鐵、有色金屬,基本都是國有企業控制的行業。我們以前已經談到過,國有企業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企業,國有企業的負責人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企業家。國有企業不靠捕捉市場利潤而存在,與市場不確定性無關,因此也不收獲因承擔不確定性而得到利潤。國有企業的決策因此轉向尋求人為的壟斷,人為地制造短缺獲利。這意味著其決策偏離競爭性市場的生產者決策,由此導致的差額,被我們美名其曰“產能過剩”。短缺也好,過剩也好,都由政府為其背書,企業決策隨時轉化為政治決策。經濟生活政治化了。
如果要淘汰落后的產能,首先需要追尋的是,落后的產能當初是如何形成的?企業家的“警覺”,那種捕捉市場機會的警覺究竟如何喪失的?如前述,如果我們決心要消滅真正的企業,因而也要消滅真正的企業家,當然也就沒有了企業家的“警覺"。連同企業家的警覺一起消失的是市場競爭機制配置資源的效率。毫無疑問,我的論之所及,矛頭所指,就是國有企業,它當前中國經濟中的惡性“腫瘤”。
令人納悶的是,國有企業一而再,再而三地制造決策失誤,為經濟系統積累風險,把經濟生活政治化,實際上為政府制造潛在危機,政府為什么還那么傻乎乎地溺愛它、護著它?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