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廣西大新錳礦迎來了自己發現、創業發展的第50個年頭。50年前的今天,有誰能想到,廣西大新錳礦(以下簡稱廣西大錳)會走到今天的輝煌,會站在世界錳業閃亮的舞臺上,一展中國錳礦人的龍虎雄風!
半個世紀前,在“大煉鋼鐵”、“全民找礦”的建設熱潮中,位于中越邊境的大新縣下雷鎮的一位村支部書記帶領全村社員挖出“黑乎乎”的石頭送到鐵廠,可總煉不出鐵來,經過專家、技術人員化驗后,證實為錳礦。不久,經過地質工作者艱苦勘探測定,挖出“黑乎乎”石頭的地方,竟是一個儲量達1.3億噸、世界罕見的特大型錳礦場!于是,一個縣份自建的礦山企業開始了近乎原始的采掘生產;同時也悄悄進行著改變全球錳業格局的創業歷程。
如今,大錳已成為廣西錳業的主力軍,成為中國錳業的佼佼者,成為電池錳粉的最主要供應商,成為世界單廠產量最大的硫酸錳生產與出口企業,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解金屬錳生產和供應商……彈指一揮間,這個位于南疆邊陲的礦山企業,就擁有了眾多世界冠軍和全國第一的光環,成為引領世界錳業發展的旗艦和先頭部隊
50年櫛風沐雨,50載滄桑巨變。當與大錳人一同回溯大錳發展衍變的不平凡歷程的時候,我們除了震憾、感嘆和驚喜之外,更多的是得到鼓舞、振奮、啟迪。
五個里程碑—見證大錳跨越式發展
大新錳礦的發展,同樣印有時代和歷史的印記,同樣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過程。
1958年,大新縣自建礦山企業,開采錳礦。次年10月,大新縣下雷錳礦正式成立。l963年元旦,廣西錳礦公司接收縣礦,下雷錳礦正式改名為廣西大新錳礦。1966年,廣西錳礦公司撤銷,大新錳礦直屬中南錳礦公司,改名為“中南錳礦公司桂南錳礦”。由于文革動亂,中南錳礦公司無法正常開展業務。4年后,中南錳礦公司撤銷;2年后復名為“大新錳礦"。1978年,大新錳礦又劃歸廣西區錳礦公司管理。由于歷史原因,20世紀50~80年代,大新錳礦一直處于小規模生產狀態,年產量僅在4萬~5萬噸之間。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中國錳業、廣西錳業迎來了生機盎然的春天。
1986年,原國家冶金部、國家原材料投資公司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投資近6000萬元,開始對大新錳礦進行年采選30萬噸擴建工程的建設,大新錳礦因而成為我國“七五”期間重點投資建設的惟一錳礦企業。這是廣西大新錳礦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重要的里程碑。1991年,擴建工程全面竣工后,大新錳礦的總體生產力獲得了大解放,一舉成為國內同行中采礦能力最強、選礦技術最先進、產品品種最豐富、產品質量最穩定、市場輻射面最廣的錳礦企業。全國除了臺灣和西藏,大錳的產品遍地開花,用戶達200多家。20世紀90年代末,國內外市場對錳深加工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大新錳礦的當家人抓住機會,于1999年,組織制定出錳深加工發展的規劃,同時對儲量豐富的碳酸錳礦資源進行科學合理開發,使碳酸錳原礦年產量達到30萬噸。這是關系到企業今后戰略發展方向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偉大技術創新工程。他們先后在1999年和2001年開始開發硫酸錳和電解金屬錳生產。這是廣西大新錳礦發展征程的第二個里程碑。企業由此完成了以單一的采礦選礦為主的資源型企業向集采、選、冶、深加工為一體的綜合型企業的轉變。2000年,大新錳礦的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了億元大關。
發展無止境。跨人新世紀后,大錳人又發起了向更新更廣闊的領域進軍的沖鋒。2001年6月,廣西區人民政府下文批準對廣西大新錳礦進行改制,成立國有獨資的廣西大錳錳業有限公司,并將廣西天等錳礦、廣西冶金錳礦工貿公司等公司的國有資產管理權授權給廣西大錳錳業有限公司,使大錳的錳礦儲量占有率一舉提升到全國總量的22%,廣西大錳錳業公司逐漸發展成為廣西錳業航母,這是大新錳礦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從2004年至今,大錳連續3年進入“廣西企業50強”,連年榮獲“廣西出口創匯明星企業”和“廣西十佳企業”等殊榮。2005年,大錳打響了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實施資產戰略性重組的戰斗。經過主動出擊,當年8月份,成功地與中信集團屬下的香港上市企業中信資源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信大錳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由此解決了大錳快速發展中面臨的資金緊缺問題。與中信的強強聯合,使大錳獲得了猶如核聚變般的發展。大錳在2001年前只有l億元的經營總收入規模,到2005年,經營收入規模上升為5億元,2006年銷售收入達到7億元,2007年又增加到17億多元,2008年,已突破了28億元。如今,中信大錳年錳礦采選能力已達120萬噸,錳礦磨粉能力60萬噸,錳礦采、選、磨粉加工能力均居全國第一,形成年生產電解金屬錳10萬噸、硫酸錳4萬噸、錳系合金10萬噸、鉻系鐵合金4萬噸、天然放電錳粉4萬噸的產能規模。中信大錳的組建,使大錳發展又躍上一個新臺階,這是大錳發展歷程中又一個具重要意義的里程碑。
本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